初识印象
目的地简介
- 爱沙尼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Estonia)是东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首都为塔林。位于波罗的海海滨东海岸,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里加湾,边界线长1445公里,海岸线长3794公里。属海洋性气候,冬季平均气温-5℃,夏季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 自然资源匮乏,油页岩、石灰岩为主要矿产,森林遍布国土的47%。爱沙尼亚境内有1400个湖泊(大多数都较小,最大的为楚德湖,面积为3555平方公里),沼泽众多,海岸线长达3794公里,有许多海湾、海峡和岛屿。其中岛屿大约有1500个,最大的两个自立成省(即萨列省和希尤省)。最高点为 Suur Munamägi,海拔318米。 爱沙尼亚被誉为四周都是海的美丽国度。在这里,日出日落都是从海上升起的。爱沙尼亚的现代国名(Eesti)可能来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亚志》中描述的被称为Aestii的人群。 爱沙尼亚国家基本信息: 中文全名:爱沙尼亚共和国 英文名:The Republic of Estonia 简称:爱沙尼亚 首都:塔林 位置:欧洲东部 面积:4.52万平方公里 人口:134万(2008年底) 民族:芬兰乌戈尔民族 语言:爱沙尼亚语 宗教:主要为基督教路德教派 时差:冬季时间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夏季晚5小时 货币:爱沙尼亚克朗(2011年为欧元) 国家电话区号:+372 电压:230伏特 国家代码:EST 国鸟:家燕 国花:矢车菊 国树:橡树
建议游玩时间
- 建议时间:3天
历史文化
爱沙尼亚族从远古时代就寓居在现今的爱沙尼亚境内。公元10—12世纪,爱沙尼亚西北部并入基辅罗斯,1030年智者雅罗斯拉夫在爱沙尼亚树立了尤里耶夫城(今塔尔图)。12—13世纪构成爱沙尼亚民族。爱民族构成于12~13世纪。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等占领和统治。13世纪初期爱沙尼亚先后遭日耳曼骑士团和丹麦人侵占。
13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爱沙尼亚被德意志十字军降服,成为立窝尼亚的一局部。16世纪末,爱沙尼亚的领土被瑞典、丹麦和波兰瓜分。17世纪中叶,瑞典占领了整个爱沙尼亚。1700—1721年间,彼得大帝为了攫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与瑞典停止了临时的“南方和平”,最初打败瑞典,迫使瑞典签署《尼什塔特和约》,割占爱沙尼亚,爱沙尼亚遂并入俄国。
1917年11月树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2月24日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次日,德军占领塔林。同年11月29日,苏联红军束缚爱沙尼亚局部领土后,在纳瓦市成立爱沙尼亚休息公社(苏维埃共和国)。1919年1月公社被推翻。同年5月爱沙尼亚宣告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该共和国于1920年2月2日同俄罗斯联邦在塔尔图签署苏爱条约,俄国“自愿地和永世地”保持它对爱沙尼亚领土和人民的主权权益。
1920年2月24日,爱宣布脱离苏维埃政权。1938年8月23日苏德签署的互不进犯条约机密议定书规则,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为苏联权力范围。同年9月,苏联和爱沙尼亚签署互助条约,规则爱沙尼亚向苏提供军事基地,允许苏联驻军。1939年8月,苏德签署机密条约,将爱划入苏权力范围。1940年6月,苏联依据1939年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机密协议收兵爱沙尼亚,7月21日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8月6日爱沙尼亚参加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国防御苏联,爱沙尼亚被德国占领了3年,成为德国西方省的一局部。1944年11月苏联红军束缚爱沙尼亚。1989年11月15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1940年爱沙尼亚参加苏联的宣言有效。1990年3月30日,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1991年8月20日,爱正式宣布独立。同年9月10日,爱参加欧安会,9月17日参加结合国。 2004年3月29日,爱参加北约,5月1日参加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