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印象
目的地简介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体平缓,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山势陡峭。它虽不及拉萨、林芝那么著名,但康巴文化、然乌湖等也毫不逊色,还有不少耸立于雪线之上的山峰,康区25座神山也大多都在昌都境内。昌都地区有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康区的第一寺强巴林寺,噶玛噶举派的祖寺噶玛寺,除藏传佛教的寺院之外,还有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教堂,更有三江并流的奇绝风景和神秘壮美的茶马古道。神奇而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积淀着浓厚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一起构成了昌都丰富的旅游资源。
特色亮点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古道穿行于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古道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
昌都地区的“茶马古道”是历史上内地与西藏之间进行茶马贸易的一条古驿道。可以说在这条古道上汇集了中国最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里有数不清的自然奇观、人类文化遗产、古代痕迹和道不尽的传说故事,蕴藏着人们千百年来的活动痕迹和执着的向往。
区域分布
昌都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上游,是西藏自治区的东大门。昌都地处三河一江地区(昂曲、扎曲、色曲、澜沧江),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
昌都位于东经93°6′—99°2′,北纬28°5′—32°6′之间,东与四川省的德格、白玉、石渠、巴塘四县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的德钦县接壤,西南与林芝地区毗邻,西北与那曲地区相连,北面与青海省的玉树州交界。总面积为11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8.9%。
截至2014年11月,昌都市辖原昌都地区的江达县、贡觉县、类乌齐县、丁青县、察雅县、八宿县、左贡县、芒康县、洛隆县、边坝县和新设立的卡若区。即一个区十个县,包括24个镇,118个乡。市政府驻卡若区。
历史文化
历史:
昌都市坐落在群山怀中,它被称作从四川和云南入藏的门户。昌都是藏语,其意为“水汇合处”。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汇为澜沧江。这也是昌都这一名称的由来。
昌都古称“康”或“客木”,以区别于卫、藏、阿里等地区。昌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昌都卡若遗址和昌都小恩达遗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已形成了初级村落。当地的居民已开始种植易于生长的谷子,饲养适应性广泛的家畜猪,同时也以狩猎狐、青羊、马鹿等作为补充。昌都的察雅一带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桨巴》所记述的格萨尔与“炯巴”人为争夺食盐而发生交战的地区。按照藏族传统的地理概念,这里同时是“朵康六岗”中的察瓦岗,系有名的产盐之地。考古发现与实地调查,也可以发现不少当地居民传说是“炯巴”人留下来的石墙、石阶等建筑遗址。
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昌都是著名的“东女国”和苏毗王国的所在地。今日在昌都还可以看到吐蕃东女国和苏毗王国文化的痕迹。
公元13世纪,元朝将西藏归于中国版图后,在昌都和四川甘孜设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明朝时西藏佛教格鲁派兴起,其影响逐渐深入康区,在昌都形成若干呼图克图--大活佛转世系统清朝(1616-1911年)在这个地区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管理。
民国(1912年)以后,是西康省的一部分。1918年西藏地方政府将其改称为朵麦地区,设立了“朵麦基巧”,划昌都为25个宗。
950年10月19日,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并下设3个管辖区,即昌都解放委员会直辖13个宗、三十九族地区第一办事处所辖10个宗和波密地区第二办事处所辖3个宗及盐井、察隅共28个宗,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管辖。
1955年西藏藏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昌都地区则划规其管辖,1960年初设昌都地区行署。地区行署驻昌都镇。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撤销昌都地区和昌都县,设立地级昌都市和卡若区,以原昌都地区的行政区域为昌都市的行政区域文化:
康巴文化:
昌都地区各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饮食和服饰习惯,但是在居住和饮食方面大致相同。昌都藏族的传统服饰以裙袍为主,用自制的氆氇和羊皮缝制而成,冬天穿板皮制作的皮袍;贵族和富有的人,身穿皮衣皮袍明显的划归而精美,颇有欣赏价值。娜娜子衣服上多带有藏刀、护身盒等物品;女子服饰则显得更讲究装饰,一般有头饰、胸饰、背饰、腰饰和其他饰物,它们往往是代代相传的宝物,诸如九眼石,用红珊瑚制成的项链、头饰、绿松石、密蜡石和纯银制作的各类饰物。昌都居民的居室有农区和牧区之分,牧区一般是帐篷,帐篷多为牦牛皮毛编制而成;农区的房屋为土木和石木结构,一般分两层,下面一层放杂物和关牲口;上面则是经堂、厨房和=、寝室和存放粮食的库房。牧草和粮食也都在阳台上晾晒。也有高至三层、四层的,安排更为精致一些。
康巴汉子:
在西藏,凡是见到长相英武、肩宽步阔、目光深沉、头发里盘着红丝穗(人称“英雄结”)、古铜的肤色健康而凝重的藏族人,不用问便知道他们准是康巴汉子。康巴汉子剽悍好斗,天性喜爱流浪,被人称为西藏的“吉卜赛人”。长年的游牧生活使他们带有野性不驯的奔放气质,游牧民族豪放的天性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康巴汉子不但横刀立马,英武不凡,而且极善他们重信守义、敢于冒险,到处做买卖,足迹遍布西藏及周边地区。他们是藏区天生的商人,也被称为“藏区的犹太人”。他们敢于冒险,极重信誉,他们世代培养出的精品战马更是推动了茶马古道这条南方丝绸之路的贸易发展,为藏汉两民族的商业往来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古道穿行于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古道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
昌都地区的“茶马古道”是历史上内地与西藏之间进行茶马贸易的一条古驿道。可以说在这条古道上汇集了中国最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里有数不清的自然奇观、人类文化遗产、古代痕迹和道不尽的传说故事,蕴藏着人们千百年来的活动痕迹和执着的向往。
牦牛文化:
对于藏区的牧民来说,牦牛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浑身上下都是宝:其牛奶是最具蛋白质的饮品;其骨肉可制成各类美味;其皮毛可编制成帐篷,在牧区游牧、居无定所的日子里,牦牛更是任劳任怨的半价工;甚至连其粪便都可以用来做最环保的燃料。
宗教信仰
多样的宗教文化是昌都地区典型的文化现象。昌都地区的宗教文化类型有原始宗教本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在藏传佛教内部,存在不同教派,诸如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
与多样化的宗教文化相对应的是众多的寺院和具有强烈神秘色彩的寺院文化。民主改革以前,昌都地区共有藏传佛教寺院703座,其中格鲁派寺院322座,宁玛派寺院212座,噶举派寺院117座,萨迦派寺院52座。孜珠寺是昌都地区最大的本教寺院,保留着许多许多古老的宗教和文化习俗。强巴林寺是格鲁派在昌都地区最大的寺院;噶玛寺是噶玛噶举派的祖寺,该派的黑帽系高僧最早采取活佛转世来解决其寺院住持的继承问题,开启了活佛转世的先河。类乌齐寺是今存不多的达拢噶举派的寺院。位于昌都县城的清真寺和芒康县盐井地方的天主堂,是外来宗教对昌都宗教文化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宗教节日是寺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正月一日到十五日的酥油花灯节。藏历四月十五日纪念释迦牟尼而举行的“萨噶达瓦节“、七月三日至十五日“央勒节”(夏令安居节)、九月二十二日的“拉白节”(降神节)、十月二十五日的“燃灯节”(纪念宗喀巴大师圆寂日)、十二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的“古庆节”(跳护法神舞)。
风俗禁忌
到西藏旅游,一定要尊重当地的各种风俗习惯。藏族人不吃狗肉、猴肉、马肉和驴肉;切记不要乱摸小孩的头;转经时要顺时针转;在藏区寺院旅游时,勿跨越法器、火盆。在藏民家做客,请你喝茶或饮酒时,如果确实不能喝,要婉言谢绝。在接受哈达时,应该双手接过,如果对方直接戴在你的脖子上,请不要立即取下。
藏历年初一,忌讳扫地,不能吃带馅的食品,不准哭泣、骂人、吵架,不准说“空”、“没有”、“病”、“痛”、“死”、“杀”、“穷”、“不要”、“倒霉”等不吉利的话,认为这样会预兆全年不吉祥。过年期间不得向别人借东西,怕招致全年不富裕。
藏族最大的禁忌是杀生。牧区冬宰时牧人心疼那些牲畜,不忍心下手,所以西部牧区屠宰是用大针从背部刺入内脏,尽量让被宰的羊减少痛苦;中部牧区则用绳子缠绑羊嘴,让它窒息而死。牧人认为动刀宰杀是不可取的残酷行为,反对捕杀野生动物。
禁忌在别人背后吐唾沫、拍巴掌。妇人不能在人面前抖裙子,认为那样做会给对方带来不幸。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认为走反了方向会有罪过。翻越高山顶时,不能发声,否则会招致风雪、冰雹。
不能把骨头扔到火中,认为这样做会招来鬼怪。忌在家中吹口哨,因为只有送鬼时才吹口哨。家有病人,禁人来访。晚上忌讳往外倒垃圾。天黑后,白色的东西不能拿出家外,避免财气外流。亲属去世后,49天内忌办喜事、唱歌跳舞,以便让亡灵安静地升上天堂
旅游月历
-
最佳旅游时间
每年的4~5月和9~10月是去昌都地区旅游的最佳时间,11月至3月为雪封期。昌都地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气候多样,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这里干湿分明,其中东南部温和湿润,西北和北部干燥严寒,而夏季晚上常下雨,冬春两季风力较大。昌都气候又以寒冷为特点,常年平均气温在7~8℃,但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也较强,昼夜温差大,年温差小。昌都地区距离邦达机场较近的地方一年四季均可旅游,其它地方因处于高山峡谷区,11月至次年3月大都大雪封山,而7、8月雨季时泥石流和塌方较多,令游趣倍减。
旺季推荐
丁青县城北的布托湖边,草场宽阔,水草丰美,野花艳艳,牧民的帐篷斑斑点点散落在草原上,肥壮的牦牛和雪白的绵羊如繁星般点缀其间,高原牧场风光十足。此外,堪称康区文化艺术宝库的强巴林寺亦不容错过,那里的建筑和壁画,代表了昌都一带的最高水平,该寺独有的宗教舞蹈,古朴典雅,场面宏大,在整个西藏自成一派。当地节庆
- 仲确节 |
仲确节
时间:7月24日~~7月24日地址:类乌齐县贴士:人们传说,谁要能在仲确节期间拜佛许愿,做买卖就能如愿以偿。这一集,交易、踏青、转神山活动为一体的节日始于公元1326年,迄今已有近600多年的历 史。 公元1326年当类乌齐的“祖拉康”(查杰玛)大殿的外观内景全部竣工时,乌金贡布大师为庆祝这一佛门的盛事,酬谢被邀的尼泊尔、印度、内地等国内外的能 工巧匠和教徒,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四方信徒闻迅赶来、朝拜巡礼,八方商贾云集在类乌齐。自此,逐年演变成为物资交流的集会日,其影响也逐渐地扩张到周 边地区,成为藏东重要宗教仪式节日和物资交易的综合性节日。
私房推荐
书籍:
《格萨尔王传》在许多故事史诗的背后涵盖了西藏的方方面面,对于了解西藏的作用巨大。纪录片:
《天赐康巴》由“三江源流”“格萨尔王”“茶马古道”“康定情歌”和“香格里拉”5集组成,以影像方式讲述康巴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沿革和人文精神,展示了康巴文化的独特个性、多元特质以及对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